2025
十月
31
【弥撒读经释义】| 追思亡者
追 思 已 亡
第一台弥撒
读经一《圣保禄宗徒致罗马人书 6:3-9》
“弟兄们:难道你们不知道,我们受过洗归于基督耶稣的人,就是受洗归于他的死亡吗?”
背景:保禄在罗马书第六章开始探讨洗礼的神学意义。他回应那些可能曲解福音自由为放纵罪恶之机会的人。受洗不是“象征”而已,而是真实的奥迹性参与(participatio sacramentalis)。
灵修:洗礼不是形式仪式,而是与基督的奥体联合(unio cum Christo),特别是参与祂的死亡。我们在洗礼中“归于”祂的死亡,表示我们旧人的灭亡已开始。
“我们藉着洗礼,已归于死亡,与他同葬了,为的是要我们像基督藉着父的光荣,从死者中复活了一样,能度一个新生活。”
背景:此处是保禄论“洗礼三重参与”的核心:与基督同死、同葬、同复活。洗礼是进入基督逾越奥迹的通道。古代的浸礼方式(全身沉入水中)也象征“埋葬”。
灵修:洗礼使我们开始了新生命(vita nova in Christo)。这新生活是复活的生命,不只是道德改变,而是属神本质的转化,是圣化的恩宠(gratia sanctificans)开始在我们内运行。
“如果我们藉着同他相似的死亡,已与他结合,也要藉着同他相似的复活,与他结合。”
背景:保禄使用“相似”(希腊文:σύμμορφος,意为与……同形)一词,说明信友与基督的密切结合,是“按基督的肖像重塑”的过程(参见罗8:29)。
灵修:基督徒生活不是模仿,而是神秘的结合(unio mystica)。我们因洗礼与基督“相似”,从而也能预尝祂的复活生命。这是信德与望德的根基。
“因为我们知道,我们的旧人已与他一同钉在十字架上了,使那属罪恶的自我消逝。这样我们就不再作罪恶的奴隶。”
背景:旧人(vetus homo)指堕落的亚当性格,是原罪影响下的人性。与基督同钉十字架,象征我们旧人的处死,是圣化工程(opus sanctificationis)的开始。
灵修:这是灵修生活的根本动力:弃绝旧人,穿上新人(参弗4:22-24)。真正的自由来自十字架,因十字架破除了罪的桎梏(servitus peccati)。
“因为已死的人,便脱离了罪恶。”
教义联系:死亡意味着罪权的终结。此处不是生理死亡,而是属灵死亡——借洗礼而对罪死亡。天主教教理(第1266条)指出:“因洗礼,罪得赦免,人成为新人。”
灵修意义:这句话是呼召我们活出圣宠的自由:不再受罪操控,而是在圣神内行走(参罗8:2)。脱离罪恶的生活是信友不断的选择。
“所以,如果我们与基督同死,我们相信也要与他同生。”
灵修意义:这是基督徒“望德的宣告”(declaratio spei)。信德使我们相信:既然我们在今生与基督联合,终有一天要在祂的复活中与祂共享荣耀。洗礼的最终导向是永恒的生命。
“因为我们知道:基督既从死者中复活了,就不再死;死亡不再统治他了。”
背景:这是复活神学的高峰。基督复活是一次永远的胜利(resurrectio gloriosa),而不是暂时的恢复生命。祂的复活是“永生的初果”(参格前15:20)。
灵修:我们信友分享的不是暂时的新生活,而是永恒生命的种子(semen vitae aeternae)。死亡对基督失去了权势,同样,对我们这些属基督的人,它也不再是终点,而是进入永恒的门槛。
✨总结(灵修小结)
这段书信清楚教导我们洗礼的三重奥迹性作用:与基督同死、同葬、同复活。受洗并不是外在仪式,而是我们旧人被钉死、新人诞生的时刻。从那一刻起,我们被召叫走上一条新生活的道路,不再受罪的奴役,而是在圣神中自由地生活。
福音 恭读圣玛窦福音 25:31-46
这是耶稣论及「万民审判」的经典段落,也称为《最后审判的比喻》,出自《玛窦福音》第25章。也深刻表达出天主教义中关于善工、仁爱、末世审判与永生永罚的重要教导。
“耶稣对他的门徒们说:‘当人子在他的光荣中,与众天使一同降来时,他要坐在光荣的宝座上,万民都要聚在他面前;他要把他们彼此分开,好像牧人分开绵羊和山羊一样:把绵羊放在右边,山羊在左边。’”
背景:耶稣自称“人子”(希伯来语:בן אדם),取自《达尼尔先知书》7:13,指那位天主所立、拥有永恒国权的末世君王。这个比喻是玛窦福音耶稣公开讲道的高峰与总结,并清楚预示末日的审判。
灵修:这图像显示,基督不是软弱受苦的仆人,而是荣耀的君王与审判者(Christus Rex et Judex)。这提醒我们,信仰不仅仅是内心信德,也要接受审判的真实性,将信仰化为行动。
“那时,君王对那右边的说:我父所降福的人,你们来吧!承受自创世以来,给你们预备的国度吧!”
教义意义:这里“右边”象征天主的喜悦、祝福与救恩。而“国度”是“天国的圆满实现”(即永恒生命),天主自创世以来就已为义人预备。
灵修意义:“父所降福的人”这一称呼提醒我们:救恩不是人赚来的功德,而是天主的恩赐(gratia),我们对恩宠回应的成果。国度不是“赚来”的,而是“承受”(hereditas),如子女承受父业。
“因为我饿了,你们给了我吃的;我渴了,你们给了我喝的;我做客,你们收留了我;我赤身露体,你们给了我穿的;我患病,你们看顾了我;我在监里,你们来探望了我。”
教义联系:这些行动被称为仁爱工作的具体实践(opera caritatis),并被教会整理为“慈悲善工(opera misericordiae corporalia)”。
灵修意义:耶稣在这里强调,“祂与最小弟兄认同”(identificatio Christi cum pauperibus)。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小事,若是出于爱,便是对基督本人的服务。——这是爱的圣事性表达。
“那时,义人回答他说:主啊!我们什么时候见了你饥饿而供养了你,或口渴而给了你喝的?……”
教义基础:义人并不因自夸而领受奖赏,反而谦卑不自知,显示出真正德行的谦卑(humilitas vera),而不是做功图报。
灵修意义: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爱人的行为,常常无声无闻,但在天主眼中却极其宝贵。圣女小德兰强调:“在微小的事上用大爱去做”,正是这个真理的实践。
“君王便回答他们说:我实在告诉你们: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,就是对我做的。”
灵修意义:这是基督徒伦理的黄金标准。基督把祂自己隐藏在最脆弱者(pauperes Christi)之中:穷人、病人、囚犯、外乡人。教会称这为“贫者的神学”(Theologia pauperum)。
“然后他又对那左边的人说:可咒骂的,离开我,到那给魔鬼和它的使者预备的永火里去吧!”
教义意义:这是《新约》中对“地狱(Infernus)”最直接的描述之一。永火不是为人准备的,而是为魔鬼与其使者,但人若拒绝恩宠,固执于自我中心与冷漠,也可能最终落入其中。
灵修意义: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警醒:审判不仅是针对做了坏事的人,也是针对忽略行善者(peccatum omissionis)。冷漠是不爱的形式。
“因为我饿了,你们没有给我吃的;我渴了,你们没有给我喝的……”
灵修意义:没有行恶,但也没有行善。冷漠、忽视、事不关己的态度,终将面临永远的后果。正如圣雅各伯书2:26所言:“信德若没有行为,是死的。”
“他们也要回答说:主啊!我们几时见了你……而没有给你效劳呢?”
灵修意义:这揭示一种属灵的盲目(caecitas spiritualis),他们不曾在弟兄姊妹的需要中认出基督。这种盲目源自心的冷漠,而不是理智的无知。
“君王回答他们说:我实在告诉你们:凡你们没有给这些最小中的一个做的,便是没有给我做。”
教义意义:正义的标准不仅是避免罪恶,更是积极履行爱德的责任(cf. 教理第2447条)。
“这些人要进入永罚,而那些义人却要进入永生。”
灵修意义:结局清楚而分明:人的命运有永恒的两个可能——永罚(poena aeterna)或永生(vita aeterna)。选择在今生完成,无法中途更改。这呼吁我们在今生不断悔改、实践爱德。
✨总结(神学-灵修小结)
这段福音讲述了基督作为末日君王的显现,清楚指出:
末世审判(Iudicium finale)是真实的,人人都要面对;
仁爱行为是审判的标准,不是空洞的信仰声明;
基督与最弱小者认同,他们是“受苦的基督在地上的临在”;
救恩的应答必须具体化为慈悲善工与实在的爱德行动;
永生与永罚是真实的末世去向,人需作出自由回应。
这段福音邀请我们以希望与敬畏面对人生终点,并以具体爱德的方式,回应耶稣隐藏在“最小弟兄”身上的呼唤。
